>
书中地势,自当依据宋代,但亦有必须含混处。
如蓟州在燕山之北,本由石敬塘割与契丹,在《水浒》当时,乃是辽境.而原传大段述及蓟州,均认为是内地大误。
且此种错误,势又无法补救。
故过去之事,只好概不照应,仍以含混了之。
非笔者对此人所尽知之事而不察也。
至地名,则有两法,其大地名,易考证看,则用宋州郡名,如滑县称滑州,北平称燕山或燕京是.其小地名,考征不易,但求方向距离无大错,则出以虚构,如东门驿望海卫是,不敢欺骗读者。
书中官职.依据原传或《宋史》,或兼取之.如种师道仍称经略,亦称宣慰使是。
又错误可不必再蹈者,亦不从原传。
如指挥使一职,宋代属于禁军,古本梁山人物,招安后,多为指挥使,未妥。
此则斟酌各人身分,位置于统制以下,似较恰当。
原传人物,事有各占一长传者,此篇亦稍加叙述.以免前后不称。
至篇中于白胜、段景住小弟兄,描写多于原传,则为反映当时士大夫阶级故,亦结构上所需要。
且详略稍别原传,藉免处处雷同。
又宋江强李逵吃药酒,武松只手擒方腊,鲁智深闻潮坐化等情节,虽不见七十回本,但古本所云,世多知者。
此篇亦取其轮廓,而以不同之时地及遭遇出之,以符合传说。
书中年月,大致依《宋史》。
唯尽依《宋史》,则又必使布局过长。
故求情节紧凑,其间亦有年月跳格处。
笔者写小说,好以细腻出之。
《水浒》文如柳柳州,却佳在简炼,笔者一变故态,学之不象,自在意中。
唯涉笔成趣有时略加小动作及风景描写.推敲以后,亦不删去。
因此虽原传所寡有,但颇可增文字姿势,在不伤原传精神情形下,似不妨听其存在。
原传有涉及神话处,如戴宗之神行,公孙胜之呼风唤雨,非科学时代所能承认。
故此篇对此等事,概不述及。
古代战争,虽有斗将一法,蜂不常用.中国旧小说所叙战斗,恒以将为主,《水浒》未能例外.其实两军胜败,决于数将百十回之交锋,实无是理。
此种错误,不宜再蹈,故本篇力避此种权述.但《水浒》人物,以单刀短打见长,完全不取,又与原传不能照应.故于特两军对阵间,多叙武将之领导,以作点缀。
间亦有二三处,专叙斗将者,如卢俊义与张叔夜单骑决战是,然不以此作两军胜败枢纽也。
宋代器具,虽难一一考证,然《水浒》原传可用者,仍尽量用之.如门首悬帘,喝酒用碗是.又筷子称箸,酒家市招称望子,一仍其旧,借保存原来气氛.读《水浒》者.熟知其意,不必因其非近代物品而改之。
章回体小说,鄙意系出于盲词底本.开首之‘却说’,文末之’下回交代’字样,原系说书人口吻,笔述者未察,相习成风,实可不必.今日叙述故事,一气呵成,此等结构,读者似会反感暴赘.笔者近年为章回体,曾试为废除,如果读者许可.故此篇虽沿袭《水浒》,仍未用每回起结之套语。
水浒新传自序
我自1930年起,就给上海《新闻报》写长篇小说。
抗日战争以后,因为交通的阻隔和我自己生活的变化,中断了一年多。
而且那时上海成为了孤岛,《新闻报》虽是挂了美国旗,但主持报务的人,非常谨慎,关乎时代性的小说,很准在报上发表,所以我也无心继续写下去。
后来《新闻报》同人,再三的函商,表示略有抗战意思,而不明白表示出来的,总可以登。
于是在1939年我就写了一篇《秦淮世家》,讽刺南京汉奸。
但以用笔隐晦,不能畅所欲言。
我感到要在上海发表小说,又非谈抗战不可,例是相当困难。
到了1940年,我就改变办法,打算写一本历史小说。
而在这本小说里,我要描写中国男儿在反侵略战争中奋勇抗战的英雄形象。
这样对于上海读者,也许略有影响,井且可以逃避故伪的麻烦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