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静到震耳欲聋。
等到她吃完苹果,几乎连苹果核也被吞下去了,我妈闭上了眼睛,小东阿姨眼眶有些湿润,青青阿姨几乎要夺门而出。
忽然,她说话了——天潼路799弄59号。
没承想,她的口齿清晰,声音不响不轻,竟还像小姑娘般细腻,颇有穿透力,回荡在窗户与墙角之间。
妈妈抓紧了我的手。
我的手有些痛。
小东阿姨拽了拽我妈衣角,又对精神病人说:“你好好休息吧,我们走了,明年这时候,再来看你!”
对方闭上眼睛。
我们四个走出精神病院。
世界却黑了。
电闪雷鸣,豪雨倾缸。
荒野。
雨点冰冷,刺痛脸颊。
而我背后的建筑,如沉没中的幻觉。
傍晚五点,感觉已近深夜。
我把车往前开了数百米,道路一片汪洋,强行通过非常危险。
小东阿姨又提醒,这一带是低洼地,出过水淹事故,有人活活淹死在驾驶室内。
开回到精神病院门口,青青阿姨厌恶地看了一眼,说:“要死快了,等在这种鬼地方,要出人命的啊!”
小东阿姨倒是镇定,指着医院门口的小餐馆,说:“不如进去坐坐。”
餐馆简陋,七八张台子,只有一个客人,坐在墙角吃着葱油拌面,浓郁的葱油味,勾我食欲。
坐下不点什么也不好,小东阿姨自作主张,点了几样炒菜,至少回家不用饿肚子。
我低声问妈妈,“你们去看的那个人,是谁?”
“你忘了吗?抗美阿姨,你小时候,她经常带儿子来我们家玩的,你跟她儿子还一起打过游戏机。”
“嗯,我依稀记得吧,那个男生叫啥名字?”
我挠了挠头。
青青阿姨在旁跟了一句,“我们做小姑娘的时候,四个人是顶顶要好的,你妈妈、我、小东,还有抗美。
"
哦,才明白,四闺蜜。
我妈妈是“老三届”
。
那代人吃过许多苦。
唯独我妈比较幸运,因是独生女,未如别人那样上山下乡,插队落户,而是早早进到单位做了工人。
我妈工作优异,早早入了党,特别喜欢文字,常给单位写稿,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读书。
她们中的其余三个,命也不箅太差。
当年,许多人去了新疆、云南、黑龙江,小东阿姨、青青阿姨,还有抗美阿姨,因为是最早的那批,被分配去了崇明岛的农场。
虽说与上海市区仅一江之隔,如今过大桥隧道仅个把钟头,但那时去一趟崇明岛,可比去苏州、杭州还麻烦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