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上前看,一眼便知道来历,“米芾的《蜀素帖》,这可是难得的上品。
瞧这笔力,刚柔相济痛快淋漓,字与字之间的布局也巧妙,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,是真迹无疑。”
皇帝很高兴,“大伴最懂字画,连大伴都说是真迹,就没有什么可存疑的了。”
梁遇含蓄地笑了笑,因为这幅《蜀素帖》他府里没有,那皇帝面前的必定假不了。
只是这些话哪能说呢,他顺势又夸了两句,复回禀宴请的名单,“宁王和容王上年特准回京,今儿递了话进来,要入慈宁宫参拜太后。
臣已经借太后的名义回绝了,让他们‘各便’。
主子亲政之前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不能让他们出幺蛾子。
再者……臣一早得了消息,上回抓住的几个南邳读书人,背后另有玄机。
两广近来出现了一群自称红罗党的反贼,兴于乡野,个个身穿红罗背裆,到处妖言惑众污蔑朝廷。
两广总督叶震唯恐获罪,并未上报京畿,暗中多番派兵清剿,但那些人四处流窜,难以一网打尽。”
皇帝怔住了,“反贼?大邺百姓如今丰衣足食,哪里来的反贼?”
他是太平皇帝,民间有人造反,实在让他难以想象。
然而这种事,从来就没有间断过。
梁遇的语气很寻常,拱手道:“主子不必忧心,不过是些流寇罢了,再好的日子都会有人反上一反,有饭吃的时候要衣穿,有衣穿的时候又要做官,人心哪时也不会知足。
像这样的小事,一年总有十件八件,全是东厂报效皇上的机会。
只是这回,乱党鼓动的不是田间地头的农户,反而是能说会写的读书人。
这就有些麻烦了,闹得不好又给人说头,把焚书坑儒那套拿来大书特书,对主子英名也是损害。”
皇帝听了怅然,“读书人……最聪明是他们,最糊涂也是他们。
那依着大伴看,接下来该怎么处置才好?”
梁遇道:“眼下正过节,主子只管放宽心,这件事臣自会料理的。
过会儿臣上狱里去一趟,等问明白了,再安排平叛事宜。”
皇帝道好,米芾的书法也看不进去了,随手卷起来,让毕云收到库里去,一面对梁遇道:“亲政就在眼前,千万不能因这些人坏了大事。
叶震无能,平定不下来,那就换有能耐的人去办。
这个节骨眼上闹了这出,恐怕后头另有推手也未可知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